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最近很多人在关注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点击查看点击查看
报志愿怎么选择冲一冲的院校
冲一冲的院校,投档名次号一般距离自己名次号多少比较合适,并没有科学的理由。所“冲”者,既有学校,也有学校的某专业。所以,“冲”的学校,也应是和自己成绩相当的,名次号控制在至多超自己成绩300位以内为好。一般冲的时候,还要考虑专业因素。有的时候,你可能有幸冲击到一个好学校,但专业给你分配的是你不喜欢的专业。这种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
专家点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
谢维和(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较好地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从高考评价的指导原则上来看,体现了“五个坚持”,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高考语文在引导评价改革的方向上,发挥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体现了“三个融合”:一是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能力的融合。高考语文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对基础知识、语言运用、作文等方面的考查,达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二是引领基础教学改革与服务高校选才相融合。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紧扣课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考查知识和人才选拔上,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评价、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等要求。这些要求既满足了高校选才需要,同时对基础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三是稳定性与创新性相融合。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保持总阅读量稳定的同时,在阅读中加入了图表等内容,非常契合目前数字化时代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王宁(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素养、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以考促教这些方面都很突出,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突出思辨性。思辨性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难以实现。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可以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全国卷有一道关于粮食产量的题目,给出3个材料,需要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作出审辩式思考。在诗词理解上,甲卷和乙卷选择的2篇文章很深,考查了词、句、语言特点和结构,但没有一点死记硬背的知识,都融在语境和语文课文的文本内容里。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生活化的特点。我认为考语文要生活化,但是生活化又很容易导致肤浅。今年的语文试题可以说体现了生活化,但是并不肤浅,在考查思辨的问题上是有深度的。
第三,突出运用。今年的语文试题特别突出语境,就是在真实的语境中抽取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由纯粹的知识记忆走向自主学习,通过自觉思考得到新结论,这是我们在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特别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我认为,今年语文试卷的导向非常好,能够帮助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立德树人贯穿所有试题,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阅读题,还是写作题,在选材上都结合时代特征,比如新疆棉、网络空间,结合建党100周年,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等等。
第二,强调逻辑与思辨能力。逻辑是基本的能力要求,思辨要求更高,这些能力都应该是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基本能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突出地强调对学生逻辑与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中,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粮食问题的考题用了3个图表,需要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逻辑与思辨能力解决问题。
第三,强调语文能力。今年试题很好地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一要求。
第四,作文题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今年无论是全国卷的作文题,还是4个省份自主命制的作文题,都体现了建党100周年这一主题下,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建党100周年的教育。
朱德勇(南京金陵中学,正高级教师)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二,试卷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实现教考衔接。这不仅显性地体现在诗歌鉴赏题中讨论这首诗作的创作时间上,还体现在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第8题中讨论王木匠解说石门阵时运用反复手法讲述的效果上。这些题目讨论的不仅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还有小说的叙事方法。对小说叙事方法的讨论是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统编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诸如《百合花》《大卫·科波菲尔》及《老人与海》等作品多有涉及。如果只是一般应试训练,只记住修辞手法作用,没有运用在文学任务群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中形成的解读能力,一般大概能理解到“渲染”,不一定能考虑到“延宕”。
总之,考试、课标、教材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在由考试大纲过渡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过程中,高考语文新高考卷对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目前依然存在的、从工具理性出发的刷题应试走向基于价值理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浮利古(郑州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整体上平和亲切、导向明确、突出素养、引导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2点认识与思考。
第一,努力做到“三反”,即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
反套路。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大量试题在情境设置和问题设定方面,努力实现反套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总结了大量的做题套路,这本无可厚非,但确实不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正途。这套试题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经验、体会、感受、思考的尊重,使所有的套路没有了用武之地,如第8题、第9题,这2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如果没有真正的读懂,什么套路也难以套出正确的答案。
反刷题。刷题是一种机械劳动,对于模式化的命题会起一定的作用。对于真正的语文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扎实的训练;但是,僵化的刷题必然败坏语文的趣味。如语言表达题的内容概括题,还有因果关系方面的表达要求,只要情境发生变化,要求有所调整,尤其是思维层面的变化,语文的灵动性便有了,而刷题是不足以应对语文的灵动本性的。
反死记硬背。谈及语文知识,总是会让人联想到死记硬背。全国高考语文命题在理解性背默方面所做的命题实践,已经在努力地扭转这个印象。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改变了文化常识需要记住的认识。不记住,肯定不行;只记住,也不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问题情境中激活记忆,准确推断。
高考语文命题“三反”的实践组合拳,对校外辅导机构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命题层面对“双减”作出了积极回应。
第二,回归语文课程来教授语文。
教书育人,育人第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具有大格局、高素养,胸怀要广,装着国家与社会;视野要宽,容得下广袤的时空背景。培育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和接班人。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与点滴积淀。要重视教材,重视课堂,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厚积学科基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经验。
重视阅读策略的教学和选择。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既要学会信息类阅读的精准筛选和合理整合,又要学会审美类阅读的精细品味。既能广泛阅读,筛选整个信息,又能精细阅读、品味鉴赏,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与素养。要重视阅读素养的形成,在阅读主题选择和阅读方式组织方面,无论是专题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都要突出厚积薄发,突出价值引领,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总之,要真正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用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现实来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要重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作用。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导到课标的要求上来,引导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上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双减”任务的基础上,教得好,学得好,考得好。
王玉杰(东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整体呈现3个特点:观感清新、内涵丰富、设题四“平”。做完这套试卷,学生如同进行了一次既有文化力度、又有生活温度的心灵按摩,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设题四“平”,即平稳、平实、平和、平衡。1)试卷整体结构平稳、试题难度平稳。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结构与2023年一致,难度与往年层级水平接近;在整体平稳的情况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相应的收获感。2)选材接地气,亲切平实;阅读流畅感强,便于考生思考作答。信息时代的数字人文、互联网交往、粮食问题、健康营养等话题,都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所常见。3)题目设置平和,作答要求明确,重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充分融合。语文的外延要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能够在感知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学科逻辑,这是良好语文素养的体现。例如,第8题考查王超杰“胆气不足”的原因,第9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都关涉学生对生活情理的把握;第21题巧妙地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考查融合成一个基于语段压缩的造句题,考生需在文段阅读的基础上,妥当处理信息,才能将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4)能力覆盖与内容选择呈现平衡的特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对考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辩证思维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平衡发展要求。整套试卷将学生的思维量与表达量控制在理想的平衡状态,既能保证绝大多数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又能服务于人才选拔,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陆平(重庆市南开中学,正高级教师)
对于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我有4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面目可亲,语文味浓。整套试卷充满浓厚的文学和文化气息。比如,现代文阅读二选自“京派文学”鼻祖废名的2篇回忆性散文,平易亲切;作文采用漫画材料,内容是关于书法描红,主题涉及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此外,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中国画的阅读材料,也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这套试卷的命制在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非常注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体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征。
第二,富于灵活度与开放性。首先是题型灵活,比如现代文阅读呈现明显的“反套路”倾向,特别是第9题具有强烈的互文性阅读特征,考查学生的阅读整合能力;作文选用漫画作为材料,由“写‘人’”引发考生“做人”的思考。其次是答案的丰富性、开放性,比如名句名篇默写,第3题给出“日出”这一词语及其京都附近、皇帝身边的含义,要求学生写出这个含义上的名句,并没有限定课内篇目。题目的灵活性和作答的开放性,有利于纠正一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弊端。
第三,关联教材,凸显情境。与教材的关联,有显性层面的,比如古代诗歌阅读选择的是陆游的《示儿子》,马上就能让人联想到《示儿》一诗,并从思想内容上产生比较;更有隐性层面的,比如现代文阅读二第9题,与新教材倡导的互文阅读、群文阅读有着一致性,有利于纠正一线教学中将文章本身当作阅读目的的偏差。新教材对教学“情境”设置非常重视,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将“情境”作为考试的载体,这在试卷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语言文字运用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连贯表达、病句修改、逻辑推断、句式变换等能力。
第四,紧扣课标精神,考查学生真实语文素养。比如现代文阅读一,侧重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但并不是零碎烦杂的简单比对,其中:概括主要观点、分析论证结构等题目,指向了真实的阅读能力;第5题要求根据阅读材料的观点,评价一些年轻人为炫技在网络中植入病毒的行为,非常符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试要求。
总之,这套试卷卷面上体现出平易可亲的特点,题目设置又切合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对一线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理解和践行新课标、新教材之“新”。
刘源(成都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
统观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我认为以下2个特点值得称道。
首先,回归教材,对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全国甲卷的作文在材料选择上,结合了初中、高中的名著和革命传统作品,由此引导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或革命传统作品中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对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英雄精神的深入理解、思考和内化上。
其次,试题切合学生实际,适当减负,引导教师在高中教学与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全国甲卷在命题上控制了阅读量和表达量,尤其是表达量。高中语文试卷经常因阅读量和表达量大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023年全国甲卷在阅读总量上进行了控制,全卷阅读量在9000字左右,适宜2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长。从需要学生进行表达的内容来看,各类阅读的主观性试题都在考点上选点精准,切合不同文体的文本特色,抓住了不同文体阅读的核心问题,有思维高度,如此,学生不必琐碎答题,主要进行简单明了的概括分析即可。此外,语言表达主观题由以往的2道题变为1道题,改善了以往考试时间紧张的情况。
(引自“中国考试”,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教学共享,侵联删除)
2023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是本于《左传》里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贯彻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像梁朝统的《文选》也一很著名的选本。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不均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的,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本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本也选得多了。二、选文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 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倒、标准的变迁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要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身于尖锐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大量钟南山的过往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和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这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最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于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熊育群作为对读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存对读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教材文学常识经典试题40道
中国古代
2、《》《》《》《》合称为儒家“四书”。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著作,相传为所作,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
4、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是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5、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7、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教材中《》《》《》《》等均出于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难不难
今年浙江高考的语文试卷难度还可以,有很多考生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觉得难度可以接受。
考生对于试卷的评论:
考生一:
今年的语文试卷感觉还可以吧,我是都做完了,就是考的咋样不清楚。如果说这个试卷难不难,我只有一种感觉,就是比我们平时考试的语文试卷难一些。我平时都是110分左右的水平,今年的高考我就希望能考个100分就行了。
这张试卷有几道选择题,真的好纠结啊,因为挺难的。然后是那个文言文翻译,也是很古怪。好在,我觉得作文的主题,我应该是看懂了,应该是写要努力,在科学上多发展,为国家尽力的感觉,所以觉得写的还不错。
考生二:
终于结束了今年的第一场考试,整体感觉还好,就是题目有点难,但是适应了高考的感觉了。接下来应该就不会太紧张了,至于这个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的话,感觉还是很爱国,最后的作文题目就体现出来。实际上,在科技这块,浙江做的也真的是不错。我也有这种爱国情怀,哈哈,只不过我的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是这场语文考试的话,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不过同学们反应都是有点难。
2023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B [解析]于文无据。文中第二段仅提到“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多长”,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文体都有正面评价”,故选B。
2.D [解析]强加因果。由文中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选项中的“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错误,故选D。
3.D [解析]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仅说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杜甫之前的人进行评价。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举例的目的是论证“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汇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作者例举“逃避”“被击败”这二种回应危机的方式的目的是对杜甫“正面担荷”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4.D [解析]张冠李戴。由材料三可知,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的才是数据层,故选D。
5.C [解析]于文无据。“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错,文中虽然提到智能建造平台,但没有说是“首创的”,故选C。
6.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题目问“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其实也就是让考生总结当今我国桥梁建筑有哪些发展,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然后考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对其进行筛选总结即可。
7.B [解析]曲解文意。“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生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错,由原文他的穿戴可知他并不是出身高贵,且细读下文可知他并不是“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8.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题目问在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里要求考生要了解在小说文体中都包括哪些表现手法,知道了这一点,再看题目要求要“以老舞蹈老师为例”,所以只要分析在塑造老舞蹈老师这个人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即可。通读全文可知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老舞蹈师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还运用了典型化的场景描写,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考生通读全文对其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9.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首先,在文章开头交代“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苗圃所在的公园又像是被人遗忘的地方,因此“我”喜欢来这里,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因此苗圃的描写为二人的相遇创造了可能,以此引出故事,非常自然;其次,有利于情节的展开,“我”与老舞蹈师在这里相遇,并且交谈,通过谈话引发思考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又是人生的舞台;最后,文章结尾写苗圃被铲平,很自然的使故事结束,且说没有了苗圃也没再见过老舞蹈师,让人不禁对老舞蹈师产生牵挂。
10.B [解析]“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年纪虽轻”,句意完整,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句意完整,排除D项。“必杀之”句意完整,前后可断,排除C项,故选B。
11.B [解析]“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是商汤与周武的并称,故选B。
12.C [解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由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并没有施以刑罚,故选C。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施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14.D [解析]“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由诗的颈联,尾联可知,诗人说的是男子受恩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以投机取巧去求别人帮助自己入仕,而应凭借真才学识。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从颈联所写的场景,在句意上,可以到诗人孤高的情怀,并且也能够让读者了解到诗人的心志,即诗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凭借真才实学入仕,而不是投机取巧选择其他办法。在结构上,为诗歌营造了舒缓的节奏。考生从这两方面入手答题即可。
16.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1977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汇总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的相关介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大家有问题一起交流。